“瑞安城”轮实习船员小记 
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瑞安城”轮迎来了两名实习生——见习三副陈圣杰、见习三管轮许琪。他们是船上最年轻的船员,均出生于2004年,生日仅相差十天。两名“后浪”的到来,为船舶注入了新的活力。船舶党支部定期跟踪两名实习生的工作动态,常与他们交流工作与生活情况,在船工作三个月后,两位实习生各有收获与成长。 
见习三副:陈圣杰(2004年出生,毕业于青岛船员学院)
登上“瑞安城”轮后,我首先记住的原则就是“安全第一”。上船时,水手长带我们登船,给每人分发一顶安全帽。在船上,安全是刻在骨髓里的基因。船上多为金属结构,稍有磕碰就会青一块紫一块,存在安全风险。上船工作后,我谨记“出门必戴安全帽、必穿劳保鞋”,时刻牢记“脚要踩稳、手要抓牢”,干活时更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船上,“安全第一,安全大过天”是铁律。 第一次参与船上演习时,我对相关工作还不熟练。当时只知道应变部署表上的任务,却不懂具体该如何操作。在学校时,大部分知识来自书本,实践机会很少,上船后才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如今每月参与的各项演习中,我对自己的职责和动作要领已全部了然于心。 转眼上船已满三个月。期间跟着水手长、大副学习实践,收获了不少经验和成长。在“瑞安城”轮上,我经历了太多“第一次”:第一次刷漆、第一次敲锈、第一次冲甲板、第一次带缆、第一次做标志…… 但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作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作为初出茅庐的海员,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海员本就是个学无止境的职业。今后我会继续认真工作、潜心学习,为航运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见习三管轮:许琪(2004年出生,毕业于青岛船员学院) 作为轮机实习生,上船至今已有三个月。从校园到船舶,初期要适应晕船、噪音、高温等挑战,后来通过调整作息、转变心态,我渐渐适应了船舶工作环境。“瑞安城”轮船员大家庭的包容,让我快速感受到“同舟共济”精神的意义。这段经历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既有汗水,也有成长。 真正从课本走进机舱,轰鸣的噪音像一首独特的交响曲。在机工长、大管轮及各位前辈的指导下,我先从熟悉每台设备的名称、功能开始,再逐步探究它们的工作原理。对我们实习生来说,看懂管路图是认清各管路阀门的关键。 通过协助轮机员做日常维护——比如主机扫气道清洁、海底门滤器取出清洁、主海水泵更换机械轴封等工作,我深刻体会到远洋航行中“安全第一”的原则,也培养了严谨认真的态度与强烈的责任心;长期在船工作,更锻炼了我的抗压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轮机工作中藏着太多“小细节,大影响”。此外,通过参加船舶安全培训,学习消防、救生、防海盗等应急预案,我也掌握了基本的应急操作技能。 三个月不算长,却足够让人褪去学生气。今后我会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与动手能力,加强专业英语学习以提升跨语种沟通能力;同时更加主动地向老船员请教,加深对设备操作的理解。这次赴智利的远洋实习是宝贵的实践经历,让我深入了解了远洋运输的实际运作,积累了船舶操作、港口作业、跨文化协作等多方面经验。未来,我会继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为国家航运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奔涌吧!后浪 作为00后船员,他们身上有着新时代航海人的朝气与活力。他们怀揣着航海梦踏上船舶,“瑞安城”轮将为他们的梦想保驾护航,让青年一代的航海梦从这里扬帆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