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97年的我,终于有幸登上了这艘与我有着微妙缘分的船“新大中”轮。在船见习的40天里,我从一名航海小白的视角,逐步倾听、参与、理解、融入这艘船的工作与生活。于我而言,这段时光不仅是对航海生活的深度体验,更是一场心灵的成长之旅。虽然我的实习已经结束,但这段经历和收获将伴随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成为我毕生的宝贵财富。
1998年,中远海运特运“大Ⅰ”系列多用途重吊船——“大中”“大华”“大富”“大强”投入运营,公司初代重吊船队、也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重吊船队初具雏形。现如今,由“大中”轮改名的“新大中”轮经过26年的岁月洗礼,依然稳健航行于大海之上,离不开每一位船员代代传承并发扬“大Ⅰ”精神,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地长期耕耘。40天的见习时光让我深切感受到,正是所有人这种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使得“新大中”轮能够“老当益壮”,在高龄状态下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在大海上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既能啃下急难险重的‘硬骨头’,也能把日常党建工作做成精品”
“新大中”轮的党建工作扎实有力。张家港船员换班后,船舶党支部迅速完成支委补选,确保党支部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林查班港卸货前,党支部召开支委扩大会,精心谋划卸货备舱事宜;锚泊期间,党员大会及时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秘鲁钱凯港建设运营重要指示精神;轮机部党小组会上,党员们畅所欲言,深入开展自我剖析,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船舶政委以身作则,将抓好思想引领和关心关爱船员作为首要任务:充当“台长”,每天在餐厅播放《这就是中国》《大国外交》等正能量影片,潜移默化地提升船员党性修养;东南亚高温作业时,带头一箱接一箱地搬运饮料,并为船员们安排绿豆汤和西瓜。
还记得水头和水手在讨论对实习三副小罗“传帮带”时起了一些小矛盾。作为经验丰富的前辈,水头倾向于对小罗“呵护培养”,主动承担了许多原本可以交给小罗的任务,他认为第一次上船的小罗应该重在体验和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相反,水手则坚持认为应该给小罗更多的实践机会,令其通过实际操作快速成长,过分的保护可能不利于年轻船员的成长和发展……正当两人的分歧逐渐加深、气氛变得紧张之时,政委及时介入,与双方开展谈心交流,最终稳定住两位“船舶带教老师”的心情,有力守护了船舶“大后方”的和谐氛围。
政委说:“我们的党建目标,就是要保证船舶安全和谐、上下齐心,既能啃下急难险重的‘硬骨头’,也能把日常工作做成精品。”
“每天醒来最先考虑的事情,就是今天的工作有何风险点”
船长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令人钦佩。与船长交流时,他提到:“每天醒来最先考虑的事情就是今天的工作有没有风险。有时候半夜醒来,都会在脑子里预演当天的高风险作业,看看还有没有遗漏的风险点。”“新大中”轮每天举行风险辨识会,次日召开工前会,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识别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船舶领导、部门长和劳动安全员每天紧盯现场,对习惯性违章行为进行重点监控,从安全帽扣紧、安全带收紧、袖口扎紧等细节入手,确保每个劳动保护环节都严格执行到位。
“新大中”轮还善于举一反三,不断优化安全管理。在收到因热工作业导致货损事故的相关案例通报后,船舶立即展开全面自查自纠、堵塞漏洞,同时针对多个“灭火死角”,申请配备了2公斤的便携灭火器。在消防演习中,政委主动“上难度”,关闭所有照明,设置路障,训练船员依靠应急指示迅速找到逃生出口,通过实演实训消弭消防工作短板。
遇到复杂海况、异常天气或突发状况时,驾驶员会“毫无负担”地“召唤”船长到驾驶台——“新大中”轮在公司规定基础上细化提高标准,额外明确了三种需要叫船长到驾驶台的情形:“1声响、2海里、3分钟”,即发生重要警报一声响起、预计会遇距离可能小于1海里(提前2海里通知)、中断瞭望预计超过3分钟。这些补充规定使驾驶员更有底气“召唤”船长,利用其丰富经验为船舶保驾护航。
“新大中”轮主要执行东南亚航线任务,靠离港频繁且周转速度快,对船舶运营效率提出了挑战。
每当船只靠港,全体船员立刻行动。在简短的工前会后,船长、政委和老轨随即便带领大家在“钢铁丛林”中穿梭解绑货物。每辆工程车用16条铁索固定在底盘,每条铁索有4个锁扣,这些锁扣层叠交错,解绑起来非常费劲。但在赤道附近的高温环境下,政委和大副主动钻入车底,连续工作一个多小时,最终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任务。
在新加坡卸载铁矿石时,需要倒三次旁通,正常情况下要花费10个小时。“新大中”轮提前修理无法靠气压伸出腿的旁通,准备好了旁通吊带、气压管、梯子等工具,对人员一一进行了分工培训,明确了安全细则和进出路径,确保操吊手能轮流休息,保持良好的精神劲头。通过各环节的优化,最终仅用8个小时就安全完成了3次旁通倒运,提前2个小时开航。
得知在巴生港锚泊超过一天,老轨立即安排主机吊缸,为防止船期变化,尽量缩短时间。轮机部前一天晚上准备好所需工具备件,第二天开完工前会后立即开始作业。在马六甲海峡的高温里,船舶机舱内气温高达49摄氏度,人待在里面就像“蒸桑拿”。大家克服困难,齐心协力,最终在下午装复好主机,试车成功。在印尼装纸浆期间,机舱再次利用机会吊了一个缸。按照老轨的说法,锚泊少靠港忙,主机吊缸只能找时间、“钻空子”,而他们最终在合同期内完成了全部保养任务。
最后一港是在巴生卸货,随后到印尼双溪帕宁装纸浆,两地之间航程仅有7小时。装纸浆备舱标准很高,需经过割除地令止移墩、回收绑扎料、扫舱、洗舱、全面油漆等多个环节。时间紧任务重,备舱工作不能按部就班,必须灵活机动。“广播,工人中午吃饭休息,大家出去回收绑扎材料!”“广播,下半夜暂停卸货,大家一起扫舱!”……靠着钉钉子、挤牙膏的精神,“新大中”轮见缝插针作业,备舱进度始终紧跟卸货进度。巴生港12点35分卸完货,用时不到2个小时便完成割除地令和扫舱清理工作。下一步是洗舱,考虑到二舱较大,正常半天洗不完,得知引水员大约17点30分上船,船长决定换下水手自己值班,集中所有可用人员开始攻坚。洗舱使用高压水枪,冲击力强,后坐力大,因此持枪者必须将枪把绑在手上以防脱落,1人持枪冲水,1人拉管,4人清除淤泥垃圾,6人用吸尘器、海绵、拖把吸干擦干残水,2人负责转移污水。14个人围绕高压水枪高速突击,最终赶在17点完成了洗舱工作。第二天凌晨抵达双溪帕宁锚地后,上午完成油漆工作,下午验舱合格,可以装货。
在追求效率的路上,“新大中”轮一次次超越自我。
中远海运特运船舶一直都传承着浓厚的“家文化”。休息之余,我常常去各个船员兄弟房间“串门”,大家纷纷带上零食和饮料集中一起看电影、聊天、打游戏,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船员兄弟间淳朴的感情和家的温暖。
与船员交流时,我深刻感受到许多兄弟对“大Ⅰ”板块的深厚情感。水手老陈告诉我:“这是我第三次上‘新大中’,克令吊的特点我闭着眼睛都知道,操作起来就跟自己的手臂一样,哪个角度什么重量需要注意,声音和震动代表什么意思我都了解,各种工具在哪里,什么东西容易坏,哪里需要加强保养,熟门熟路,住的房间都没有变,真的是把船当成了家。”
在这里,每一位船员都是家庭的一员,大家相互支持、共同成长。这种“家文化”不仅是特运船舶的灵魂所在,也是我此番航海旅途中最宝贵的收获。